查看原文
其他

幕天席地“草原趴” “会员”免费入 红火不花钱

周斌马利军刘博仑 鄂尔多斯日报 2022-05-06


在鄂托克草原上,“乃日”广为传扬。

“乃日”汉译为“娱乐”,基本形式就是或多或少的牧民相聚,吹拉弹唱,载歌载舞,是草原上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。“乃日”起源于元代,是融蒙古族民间歌曲、器乐曲、民间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。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传承,犹如越熬越醇香的奶茶,历久弥新。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r0728khbpx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有牧民的地方就有“乃日”

  追寻着草原古老神秘的文化气息,我们来到了苏米图苏木。半晌午时分,牧民巴音孟克便已安顿好牛羊回到家,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的“乃日”情缘,一边鼓捣着手里乐器,不时弹拉几下,调弦正音。

  70岁的巴音孟克,是“草原文艺界”的“老江湖”。他从小就喜欢红火,除了给嘎查里的婚礼捧场、游客助兴,还经常参加苏木镇和旗里的“乃日”竞演,不仅自己学得了一手好功夫,也为牧民送上“文化餐”,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。

  “‘乃日’开始了!”一碗奶茶的功夫,巴音孟克的搭档陆续到齐,扬琴、三弦、四胡、笛子等齐齐奏响,草原上歌声飘荡……

  在鄂托克旗,像巴音孟克这样的“乃日铁杆会员”并不在少数。全旗现有家庭“乃日”文化户128家,“乃日”乐队126支,牧民演员数量1600多名,年演出达1000余场次……

  近年来,鄂托克旗把“乃日”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,引导鼓励其自发组织开展文化传承、文体娱乐等活动,有效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。同时,制定出台全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和“乃日”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规划,进一步加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和文艺演出设备支持力度,牧民不出嘎查就能享受到“对味儿”的文化宴。

  目前,全旗所有嘎查村、社区全部建成200平米标准文化活动室,并都配备四胡、三弦、笛子、扬琴等民间乐器和扩音设备。随着旗、苏木镇、嘎查村、文化户“四级”文化服务网络的建立完善,实现了“有牧民的地方就有‘乃日’”的覆盖目标。“乃日”已成为繁荣牧区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草原“文艺风”刮进了公众视野

  在鄂托克旗文化馆排练厅,40多名“乃日”演员正在紧张排练中,为参加首届鄂尔多斯市农牧民文艺汇演做最后的冲刺准备。

  莫日根巴雅尔也是此次演出的队员之一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他离开苏米图牧民文艺队后加入到了“乃日”行列,此后每年总要参加几场大型文艺演出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,苏米图牧民文艺队晋京演出,成为全国第一支晋京演出的农牧民文艺队,先后培养出了100多位像莫日根巴雅尔这样的“乃日”艺人,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为了乌兰牧骑的“中坚力量”,现在仍然活跃在舞台上。“乃日”也成为了孕育乌兰牧骑的深厚土壤。

  2018年6月10日,鄂托克旗“乃日”文艺竞演第一场选拔赛在阿尔巴斯苏木赛乌素嘎查拉开帷幕,来自周边3个嘎查的150多名牧民参加了比赛。像这样的演出,在全旗范围内一连举办了15场,参赛节目497个,参演人员2000余名,观众达2万余人。

  莫日根巴雅尔参演的《戈壁乌兰》正是在这次比赛中,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。

  变“送戏下基层”为“选戏上舞台”。鄂托克旗形成了农牧民参演、文化户带动、嘎查村组织、苏木镇竞演、旗级文化部门提升的文艺创作交流新途径,让农牧民广泛参与,让优秀作品竞相涌现。

  “通过组织开展‘乃日’文艺竞演,发现了好多优秀演员和节目作品。”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牧仁说,“这些获奖的节目作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创作和完善提升,再去参加上级组织的农牧民文艺汇演以及自治区、市、旗春晚等大型活动,让更多人去了解‘乃日’、欣赏‘乃日’。”

  让农牧民参与进来,还要让优秀节目走出去。旗文化部门把选拔出来的一些好作品好节目制作成微视频、微电影,通过网络发布等方式,进一步扩大舞台作品受众范围,让“乃日”文艺风带着草原的花香和泥土的芬芳,刮进了公众视野。

演出虽落幕,红火不散场

  62岁的巴图那顺自小喜欢“乃日”,拉的一手好手风琴,三弦、四胡也精通,并有自己的乐队,是圈儿里的活跃人物,每年参加大型演出三十几场,小聚会难以计数。听说旗里的“乃日”队员正在市里参加农牧民文艺汇演,他充满了期待,“等他们演出回来,又能给我们教些新东西。”

  鄂托克旗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苏雅拉图介绍,“乃日”不光是为了红火热闹,更注重的是学习、教授、传承。全旗每年要举办大大小小几十场“乃日”文艺竞演,一方面是切磋技艺,另一方面是交流学习。演出结束后,那些经过舞台历练的演员又重新回到嘎查村和社区,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,开始新一轮的排练、竞演,彻底改变了之前“来了就热闹,演完就散场”的模式。

   除此之外,鄂托克“乃日”乐队常年活跃在基层民间,如有群众聚会之时,常邀请他们去助兴,每年大小活动不断,全年参与者数万人。“乃日”之花在鄂托克草原上四季常开。   

近年来,鄂托克旗坚持面向基层,挖掘特色,整合资源,积极构建常态化文化服务机制,致力将“乃日”打造成为全年无休、永不散场的群众文化舞台。建立健全表彰奖励机制,加大资金投入,加强政策倾斜,进一步鼓励“乃日”爱好者成立民间文艺队伍,开展经常性的文艺演出活动。有效落实文艺辅导员选派制度,加强对“乃日”演员日常排练与节目编排的指导帮助,并结合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,科学制定年度活动计划,实现了“乃日”的常办常演、常演常新。

记者手记: 

鄂托克旗致力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“乃日”艺术打造成为“永不落幕的公共文化舞台”。如今,无论是婚礼聚会还是那达慕汇演,都能看到“乃日”乐队的身影,群众认可度高,参与度更是达到了常住人口的60%以上。“乃日”为乌兰牧骑这支草原上的“红色文艺轻骑兵”孕育了丰厚的成长土壤,已经成为鄂托克草原上的又一文化品牌,也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和体系化的一个有力抓手。

更多推荐

这些“山间精灵”真幸福,有位“爸爸”送水喝

17个民族组成幸福“一家人”!乌审旗这样做……


本期编辑:何苗 校对:高正彦

鄂尔多斯日报客户端二维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